EXGO學院|第10課:區塊鏈技術的誕生
我們都知道,區塊鏈這個詞,是2008年跟比特幣一起誕生的,雖然它由中本聰率先提出,但是區塊鏈技術可不全是中本聰發明的。
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包含密碼學、分佈式存儲、共識機制、智能合約四個部分。它們經歷了40年的發展、才有了如今區塊鏈技術的雛形。
一切要從1976年開始說起,迪菲和赫爾曼兩位密碼學大師合作發表了論文《密碼學的新方向》,論文中所提及的概念指出了幾十年來密碼學中新的進展領域,並奠定了當今整個密碼學的發展方向,就好像眾神遺留在新世界中的瑰寶,無數技術天才就此開始探索。
第二年,密碼學中著名的RSA演算法,由羅納德·李維斯特(RonRivest)、阿迪·薩莫爾(Adi Shamir)和倫納德·阿德曼(Leonard Adleman)一起提出。這是一種非對稱加密的演算法,到當前為止,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可靠的攻擊RSA演算法的方式,雖然在當時側面印證了《密碼學新方向》的可行性,但密碼學才剛剛開始。
到了20世紀80年代,1980年,瑞夫·墨克提出了哈希樹的數據結構及其相應的演算法,用於檢驗分佈式網路中數據同步的正確性,為後來比特幣的分佈式帳本打下重要基礎。1982年,Lamport提出拜占廷將軍問題,這是點對點通信中的基本問題,標誌著分佈式計算的可靠性理論和實踐進入到了實質性階段。
1985年,Koblitz和Miller各自提出了橢圓曲線加密演算法,之前的RSA的演算法計算量過大,導致很難實際應用,而橢圓曲線加密演算法的出現令RSA的演算法有了替代品,使非對稱加密體系有了實用的可能,就此現代密碼學基礎被完全的確立。
之後的時間中,1997是個極為重要的年份,因為剩下的兩大核心技術將同時登場,1997年智能合約的概念被提出,同年第一代共識機制PoW面世,當時PoW主要還用於反垃圾郵件。就此區塊鏈的四大核心技術基本湊齊,但仍有很多問題沒有被解決。
直到1999年到2001年這三年,P2P網路計算飛速發展,Napster、EDonkey 2000和BitTorrent先後的出現,奠定了P2P網路計算的基礎。另外,在2001年還有一件重要的事,就是SHA-2系列演算法誕生。最開始比特幣的區塊鏈系統中就採用的這套演算法,至此區塊鏈的核心技術積累基本完成,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,區塊鏈的落地都不再存在重大瓶頸。
最終,在2008年,中本聰的《比特幣: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》論文中,區塊鏈技術就此確立,並在次年順利落地,宣告著一個嶄新的時代,即將到來。
Updated on: 27/07/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