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XGO學院|第26課:什麼是隔離見證?
在上一節課程中,我們已經講過,因為最開始中本聰設計比特幣的時候,規定每一個區塊的容量大小不能超過1M,而1M的容量只能記錄上千筆交易。當早期,比特幣區塊鏈網路的使用人數比較少時,倒不存在什麼問題,可是後期隨著比特幣使用人數的提升,這個容量就顯得有些不夠用了,導致比特幣網路經常會發生交易擁堵的現象。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比特幣社區提出了兩大類方案,一類就是通過鏈下去解決,比如我們上節課所說的“閃電網路”就屬於這個範疇,而另一類則是在鏈上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決,我們
今天要說的“隔離見證技術”就屬於這個範疇。
所謂隔離見證,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鏈上來解決區塊鏈效率、可擴展性問題的一種技術。早期,針對比特幣交易擁堵的問題,比特幣社區給出的鏈上解決方案是直接擴大區塊容量,畢竟交易擁堵本身就是因為區塊容量過小引起的。
但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,中本聰最初不是無緣無故把比特幣的區塊容量設為1M,如果把區塊容量設定太大的話,在進行數據打包的過程中,會導致普通電腦 CPU 超負荷計算,長此以往,不利於更多礦工的加入。故一旦採取區塊擴容的方案,可能會導致普通的電腦無法完成驗證工作,進而整個網路的算力會下降,整個網路的安全性也會大打折扣,於是擴容這個事就一直比較有爭議。
之後就有人提出,能不能在不修改區塊容量的前提下,通過鏈上來解決這個問題?於是,就出現了隔離見證的方案。
隔離見證解決擁堵問題的原理其實很簡單,總結起來就是“騰空間”三個字。因為在比特幣的交易記錄中,會包含兩種資訊,一種是交易資訊,比如誰給誰轉了多少錢,另一種就是非交易資訊,比如某人的私鑰簽名等等。
而一個區塊的空間就那麼大,能記錄的東西有限,所以隔離見證的工作原理,就是把關於交易資訊的數據留下,然後把非交易資訊的數據從基本結構剝離出來,轉移到新的數據結構中。而做驗證工作的節點和礦工儘管也會驗證新數據結構裏的簽名,但卻不會計算在那個1M大小裏面。就好比我們平時整理衣櫃,會把常穿的留下,把不常穿的轉移到其他地方,進而節省空間。這樣一來就能夠記錄更多的交易資訊,提升比特幣的處理效率。
除此之外,隔離見證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意義是為閃電網路打下基礎,它讓閃電網路更容易落地,通過鏈上隔離見證與鏈下閃電網路結合的方式,能更全面地解決效率和可擴展性問題。
總的來說,擴容與隔離見證兩者從理念上來說,或許有衝突的地方,但歸根到底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,都是解決區塊鏈的效率問題,而這也正是區塊鏈有意思的地方,包容不同理念,從未知中,尋找更好的未來。
Updated on: 27/07/2023